1、少年时,只喜欢一些浪漫的轻音乐。从不听什么交响乐。看了贝多芬和《命运》交响曲的介绍,只觉得又长又枯燥乏味,没啥听头。更不懂为什么所有的音乐家对他推崇倍至,视为经典? 只有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倒是印象深刻!
2、我被这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XX感震住了,很是害怕,于是打开收音机。(那时可没有电脑,播放器,随身听什么的,最时尚的电子产品便是收音机了~)收音机里正在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3、那一场前所未有的暴风雨似乎成就了我对《命运》的认识! 从山雨欲来的压抑,暴风骤雨的狂虐,终究无法击垮一切,最后渐渐减弱,终至雨过天晴...... 完美的为那首乐曲应了景! 从此我爱上了交响乐!尤其是喜欢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4、? 《命运》乐曲的开始,强烈表现了命运的深沉凝重。你仿佛可以感受到渐渐逼近的命运的脚步。那么突然,那么沉重, 那么恐惧, 那么令人惊慌失措,彷徨无助。但却逃无可逃避无可避~
1、德国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他对人类音乐艺术的贡献无人替代,他是人类音乐历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他的音乐作品大都充满了XX热情,英雄气概以及不可摧毁的乐观情绪;XX、平等、博爱构成了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他的音乐不仅是声音的艺术,也是声音的美学、声音的哲学、声音的文学;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这种精神是英雄的精神、斗争的精神,这种力量是人格的力量、意志的力量。他奉献给人类一个高尚的、完美的音乐文化。正如他自己所说:“音乐应当是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因此,他被世人誉为“乐圣”。贝多芬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其中以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和九部交响乐最为著名,而九部交响乐中却以第五部《命运交响曲》震撼全世界。《命运交响曲》是贝多芬全部音乐作品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比任何一部都更加鲜明的体现着他的思想:“通过斗争和努力来获得胜利和成功”。这部不朽的作品,深刻而鲜明地体现了欧洲资产阶级XX时期,人们以斗争换取XX,渴望光明和幸福,在这部交响曲中得到了集中的表现。同时,这部作品也是贝多芬同命运进行搏斗,不屈服于命运的摆布和环境的压力、战胜自我、掌握自我和确信自我的一部杰作。
2、《命运交响曲》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为明亮的快板,奏鸣曲式。乐曲一开始,便由弦乐与单簧管强奏出象征命运叩门声的节奏型,宣告“命运在敲门”。它的情绪冷峻阴森,气势汹汹,表现了黑暗势力的残酷和凶险。
3、在这个动机之后,由弦乐在不同音区上,反复不断的奏出由动机变化而来的第一主题。它好象是一声声严厉的警告,乐曲充满了悲壮激昂的战斗热情,随着这急速音调被乐队全奏打断,惊慌不安的情绪更加浓厚了,严酷的“命运”音响仿佛在田野里回响,令人感到恐怖不安,接着由圆号奏出一个坚定明朗的号角旋律。
4、情绪缓解了下来,引出了抒情温和的副部主题,加之圆号本身温和的音色,从而唤起了人们对光明幸福的神往。,弦乐此起彼伏的旋律,如同花开一样缤粉,芳香得让我们闻得见,如同星星一下子亮起来布满我们的头顶,璀璨的让我们的眼睛和心灵一起明亮起来。紧接着充满抒情、纯朴和丰富感情的第二主题缓缓奏出,当小提琴、单簧管和长笛演奏这个优美旋律时,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不时的奏着“命运”音型的主题,预示着斗争继续展开,英雄的性格在发展,音乐很快转入明朗、刚毅和乐观的氛围。
1、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伯恩,同时,也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他祖父是科隆选侯的宫廷歌手和乐长,父亲也是选侯的宫廷歌手,因此,他父亲也很希望他走上音乐的道路,甚至想把他培养成莫扎特式的神童。贝多芬在他四岁的时候,就被父亲强迫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八岁的时候就开始公开表演。父亲为了实现他对儿子的期望,聘请管风琴师C.G.内费做指导,贝多芬也因此开始学习巴-赫等德国XX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他真正认识到 了德国的民族音乐,并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2、贝多芬的一生,可谓是饱受痛苦,甚至可以说,怎一个“悲”字了得。四岁时开始,就受到父亲魔鬼式的训练,失去了童年的天真烂漫。1787年在维也纳,遇到了自己从小就崇拜的偶像,莫扎特。他在大键琴上演奏了一会后,向偶像莫扎特要了个主旋律进行即兴演奏,这次的演奏很成功,莫扎特也听得兴致勃勃,并当场对其他地音乐对这个新XX加赞赏:“这个年轻人有一天会在世界哈桑留下英名。”后来,也应了莫扎他所言,贝多芬很快就成名了。本以为是先苦后甜,在童年遭受了那么多的“苦难”,贝多芬应该享受下一丝甜意,可是悲剧就在这个时候产生了。在贝多芬的名声越来越大的时候,他发现自己的耳朵却在慢慢的变聋。这对一个音乐家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没有耳朵的音乐家,就像离开水的鱼。谁会去听他的作品,但是贝多芬没有像命运屈服,在自己完全失聪的情况下,创作了《命运》,正如他这首曲子表达的意思一样:“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本文将着重分析他的《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的创作及演奏。
3、1804年,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英雄)完成,标志着他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由于长期受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贝多芬的作品或多或少的都带着他们的影子,《第三交响曲》的创作,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摆脱了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实现了一大飞跃。这部作品吸取了法国XX音乐的音调,与XX时代的感情相融合,奠定了贝多芬音乐创作的英雄性、群众性风格和“通过斗争,取得胜利”的基本思路。这部作品脱稿时,贝多芬就已经开始构思创作第五交响乐,只是他改变计划先完成了《第四交响曲》。
4、1804年,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同时,他的耳聋已经完全失去了治愈的希望,这对他来说根本就是一个致命的打击,那时,他已经写好了“海利根遗书”1,命运似乎非要和贝多芬开玩笑,在他身上,似乎
版权声明:本站谱子来源于互联网或网友上传分享,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