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从武汉飞来的XX,8月29再次从家出发。一来,一回,相隔将近7个半月。这是自大一以来在家待过的最长时间。临走之前回眸,却感觉时间快的像是把日历随手一撕,就撕掉了春雨惊春清谷天,撕掉了夏满芒夏暑相连,童谣中的二十四节气,已被撕下大半;顺便地,也撕掉了一整个假期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只剩下单纯的自己,心情复杂地面对未知的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2、????假期期初给人的感觉是惊恐的、措手不及的、甚至是束手无策的。疫情来势汹汹,伤病率、死亡率、感染率随时都在挑战着自己的心率。从武汉回来的小硕在14天的隔离期里小心翼翼。天天守在家里,抬头看看窗外,街上人非常少,给冬天平添了一丝肃寒。城市这么空、疫情这么汹,Alone Alone,我们与谁相拥······《空城》这首歌,在这里十分应景。写XX初稿是自己一天的工作,写完,导师给出意见,修改,导师给出意见,再修改······,反反复复,最后导师说“没有进一步建议”,初稿算是告一段落,当时的时间是2月中旬。
3、? ? 3月初到6月底,第二篇XX开工与完成。这段时间对自己而言是比较痛苦、压抑但是逐渐好转到最终释然的历程。导师给出方向,自己搜集数据,尝试做之前自己没有动手做过的模型,写之前没有了解过的代码。这个过程充满了焦虑和无奈,焦虑于想快点接受新的东西,无奈于好事多磨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尤其是前期,因为没有和导师做好沟通,没有理解好导师的意思,自己写的proposal导师没有看懂,结果不显著······让自己一度想换个XX话题。但是自己最终还是坚持做了下去,跟着导师进一步的建议查文献、跑数据,请教同门Stata操作还有代码问题,心情郁闷的时候和小伙伴聊天排解。一点一点从模型到主回归,到进一步分析,到稳健性检验。终于算是跑完了所有的数据。当时非常高兴,以为一篇文章就快结束了。但是导师用标满批注的修改稿告诉我,跑完数据只是一个小阶段的结束,文字写作才是真正考验功底的部分。告知自己写的初稿“离发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并耐心详细地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以及引言、文献综述的一些写作方法,并发来了范文让自己学习。感谢导师的指点帮助,自己也慢慢发现了写作方面存在的不足(挺多的),也逐渐沉下心来一稿一稿的改动,并逐次发给导师,请导师提供修改建议。当最后导师说“这一稿写的很好”,“按照XXXX格式处理”以后,自己心情一下子释然放松了,喜得提起相机出去拍照。虽然完稿后还是处于一个不断拒稿的状态,但是体验过程尤为可贵,写文章就是一个“磨”的过程,提升自己的内功。
4、??? 7月初到8月初,尝试第三篇文章,还是一个自己之前了解过但是从来没做过的研究方式,还是一个要慢慢了解的一串代码。做得东西似乎越来越抽象,和之前自己做过的不同之处在于,这一篇自己很难想出一个故事··· ···,导师给出的建议自己感觉还没有找到一个好的解决方法,相关话题的文献以及研究设计较少(而且没说清楚)。这段时间很像是一个疲于奔波但是没有找到方向的XX,最终站在了十字路口,不知道是前进还是左拐右拐。
版权声明:本站谱子来源于互联网或网友上传分享,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