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件银锭束腰砝码形,沿边缘有几圈水波纹,面中微凸,内铭文:“福建建宁府松溪县征原十伍年分京库金花银伍拾两正万历拾陆年正月日知县熊鸣夏承行吏徐有德□吏岳□□□民匠陈进”。阴文。底局部有蜂窝状气孔。铸于万历十六年(1588年)。
2、万历年间出土的金花银均铸成五十两大锭。金花银是一种上解银锭,故称解银。正统元年(1436年)明廷决定将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广西应征米麦四百余万石,折银百万余两征收,名为“金花银”。其后这个办法“概行于天下”,以为用例。税粮折银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方面的一个重大进步,不仅减少了农XX送税粮的痛苦,而且直接推动了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的繁荣。金花银是对银色的称谓,为十足的白银,区别民间普遍使用的花银。
1、《明史?卷七十八》曰:“至正统元年,副都御史周铨言:‘行在各卫官俸支米南京,道远费多,辄以米易货,贵买贱售,十不及一。朝廷虚糜廪禄,各官不得实惠。请於南畿、浙江、江西、湖广不通舟楫地,折收布、绢、白金,解京充俸。’
2、江西巡抚赵新亦以为言,户部尚书黄福复条以请。帝以问行在户部尚书胡濙。濙对以太祖尝折纳税粮於陕西、浙江,民以为便。遂仿其制,米麦一石,折银二钱五分。南畿、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广西米麦共四百余万石,折银百万余两,入内承运库,谓之金花银。其后概行于天下。自起运兑军外,粮四石收银一两解京,以为永例。诸方赋入折银,而仓廪之积渐少矣。”
3、正统元年,副都御史周铨上奏说,皇上行在各官员的俸米自南京支出,道路远耗费多,总是用米换取其他的货物,因运输不便,故多是贵买贱卖,十不及一。而朝廷米仓充实却使得资源浪费,各官员得不到实惠。南畿、浙江、江西、湖广等地没有水路,米麦运输不方便,故将这几个地方的米麦效仿太祖时期折纳为布、绢、白银,上缴朝廷作为俸饷。
4、江西巡抚赵新也这样认为,户部尚书黄福同样奏请。英宗就问行在户部尚书胡濙的看法,胡濙说,太祖曾经在陕西、浙江实行过以物折米缴纳税粮的办法,民以为便。于是效仿太祖的制度,米麦一石,折银二钱五分。南畿、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广西米麦共四百余万石,折银一百余万两,缴纳到承运库,名为“金花银”,其后这一办法在全国实行。
1、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又 浙江 等处,每岁夏秋麦米,共折银一百万有奇,即国初所谓折粮银,今所谓金花银是也。”《明史·食货志二》:“ 南畿 、 浙江 、 江西 、 湖广 、 福建 、 广东 、 广西 米麦共四百餘万石,折银百万餘两,入内承运库,谓之金花银。”亦省称“ 金花 ”。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三》:“今天下漕粟之费,数百万有奇,而上供XX者,名为金花,亦四百万有奇。”《清史稿·世祖纪二》:“国用浩繁,兵餉不足。而金花钱粮,尽给宫中之费,未尝节省发施。”
1、指 明 清 赋征米谷折价上缴的银两。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又 浙江 等处,每岁夏秋麦米,共折银一百万有奇,即国初所谓折粮银,今所谓金花银是也。”《明史·食货志二》:“ 南畿 、 浙江 、 江西 、 湖广 、 福建 、 广东 、 广西 米麦共四百餘万石,折银百万餘两,入内承运库,谓之金花银。”亦省称“ 金花 ”。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三》:“今天下漕粟之费,数百万有奇,而上供XX者,名为金花,亦四百万有奇。”《清史稿·世祖纪二》:“国用浩繁,兵餉不足。而金花钱粮,尽给宫中之费,未尝节省发施。”
版权声明:本站谱子来源于互联网或网友上传分享,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