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子光刺杀吴王僚的原因,主要还是对于王位的觊觎,公子光认为吴王梦寿的四个儿子顺次即位,到了老三却传位给了老三自己的儿子,而没有传位给公子光这个老大的儿子,违背了传位的默认顺序,心理当然不平衡,一个公子与一个王,地位也天差地别,杀了僚,既纠正了他心目中传位顺序的错误,又可以名正言顺的即位,对他来说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事了。吴国在吴王寿梦时开始走上强大之路。他去世后,四个儿子,前三个儿子诸樊、馀祭、馀昧相继即位,四子季札德能最高却无心王位,屡辞王位而不授。馀昧病故,馀昧的儿子僚即位,是为“吴王僚”。阖闾心有不甘,暗中招纳贤士,准备夺回王位。公元前515年,吴王僚趁楚平王驾崩,国内动荡之时兴兵伐楚。由于国内空虚,阖闾加大了策动XX的步伐,并在吴王僚班师回朝的庆功宴上派勇士专诸将剑藏在鱼腹中,趁上菜之机刺杀了吴王僚,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专诸刺王僚”的故事。史称“吴王阖闾”。
1、吴公子姬光既得伍员,甚相得。商议除姬僚之策。伍员遂转荐专诸可用。姬光即以千金为聘,专诸许以身报。后既炼成药剑名XX,遂设宴款请姬僚,将XX藏在鱼腹中,令专诸献馔。姬僚素知姬光有不臣心,故虽赴宴,防护甚周。内穿膛鳞甲以御凶器,并率禁军数百名,先行搜查一过,入宴。进馔之人复须赤身搜检。设备至此,亦云密矣。孰意杀人者不在兵、不在两厢、不在献馔人身畔,而竟在鱼腹。卒刺死姬僚,而专诸亦以身殉。噫天下事亦险矣,其胜防哉!
1、吴王僚(?—前514年),姬姓,吴氏,名僚,号州于,吴王夷昧之子,春秋时期吴国第23任君主,前526年─前514年在位。公元前527年,吴王夷昧去世,吴王僚继位。公元前514年,吴王僚被其堂兄弟公子光的刺客专诸刺杀。
2、公元前527年(吴王夷昧四年)正月,吴王夷昧去世[1]?,依照吴王寿梦遗命,兄终弟及,当立弟季札。季札避让,逃位离开。于是吴人说:“先王有遗命,兄死弟继位,定要传位到季子。季子现XX避王位,那么王夷昧便是最后继位的。现在夷昧去世了,他的儿子应当继位。”就拥立夷昧之子僚为吴王,是为吴王僚。[2]?
3、公元前522年(吴王僚五年),楚国XX之臣伍子胥逃到吴国,公子光以宾客之礼接待他。公子光是吴王诸樊之子。 他常常认为自己的父亲兄弟四人,应当传位到季子。季子既不接受国家,而自己的父亲最先继位。既然没有传位给季子,自己就应当继位。于是便暗中招纳贤能之士,准备袭击吴王僚,夺回王位。[4]?
4、公元前518年(吴王僚九年),当时,楚国边邑卑梁氏的少女与吴国边邑的女子争采桑叶,两个女子的家人一怒之下互相攻杀,两国边邑官长听说后,气愤之下互相进攻,楚国灭掉吴国的边邑。吴王僚大怒,派公子光XX伐楚国,夺取楚国的居巢和钟离二城XX而归。[6]?
1、伍子胥直言进谏,楚平王一怒将他囚禁。X臣费无极献计,逼伍子胥修书,把镇守樊城的二子伍尚、伍员招来,一同斩首剪草除根。伍员心疑不去,伍尚一人前往,被平王连同其父一齐斩首。平王又派大将武城黑捕拿伍员。伍员突围,逃出樊城,中途遇故友楚大夫申包胥班师。伍向申哭诉本身冤仇,发誓XX。申功之不听,乃言“子覆楚,我必兴楚”,放伍逃往吴国。伍员逃到昭关,因关前已画图缉拿,不得过去。躲在隐士东皋公家里,一连七天,又急又愁,须发全白,才在东皋公帮助下混出昭关。伍员逃出昭关,前阻大江,幸遇渔人相助,渡过江去。伍员赠剑,并嘱渔人勿泄,渔人投江。伍渡江后饥饿乏食,路遇浣纱女,伍向女乞食。女赠食后,亦因伍嘱勿泄露,遂投江明志。伍员逃至吴国,与孝义双全的专诸结拜。吴王之子公子姬光原应继王位,姬僚仗势自立为王。姬光为求复位,素闻伍员有勇多谋,当伍员XX乞食时相遇,收为宾客,伍员印荐专请给姬光。姬光假意请吴王姬僚赴宴,专诸扮成厨夫,在鱼内藏剑,借献鱼之机刺死姬僚。姬光夺得王位。[2]
2、《伍子胥》是以老生为主的传统大戏,是根据《左传》《史记》的记载及《东周列国志》等演义小说的故事情节改编而成的,素以唱腔繁重、演出难度大而著称。全本京剧传统剧目《伍子胥》包括《战樊城》《长亭会》《文昭关》《芦中人》《浣纱河》《鱼藏剑》和《刺王僚》七折。该剧早年是程长庚代表剧目之一,再度使《伍子胥》一剧重现舞台辉煌的就是杨宝森。由优秀青年京剧演员王若丁扮演伍子胥,优秀裘派花脸演员方旭扮演姬僚。[1]
3、三十年代对杨宝森而言,是最灰暗的十年,嗓子条件每况愈下。本来倒仓后就已大不如前,但杨宝森凭着毅力和刻苦钻研练就了一条“云遮月”的嗓子,越唱越饱满越有力。杨宝森想创立自己的剧目,但他并没有编演新戏而是选中了快被人淡忘的《伍子胥》开始进行锤炼和创作,他决心采用余派韵味、汪派劲头独创一个低调的新唱法。由于杨宝森扮相清秀、举指端庄、音韵醇厚,使得他的观众越来越多。这让杨宝森有了些信心,决定南下上海。可是由于上海观众还听不惯他的低调门,因此和者甚寡。但值得心慰的是,孟小冬对他的表演持赞许的态度,孟氏这样评价说∶“杨宝森的嗓子与余先生相反,只有宽没有高。他还是按余的唱法,但把发声部位向前推了,改变了共鸣区,扩大了音域,避免了咽腔、鼻腔和额窦腔之间的‘提’与‘拔’的发音技巧。而利用口腔共鸣将高音一滑而过,另有一番韵味儿。不容易呀!”杨宝森回京后,开始对《伍子胥》进行加工。他对自己的艺术要求极高,每个字、每个腔、每个表情、每个动作都反复推敲,力求严谨耐看。杨宝森对《伍子胥》花费了大量心血。全本《伍子胥》中,他和琴师杨宝忠先生合作精心考订了几段二六,段段都是经典;对于“一轮明月照窗前”的大段唱腔和“伍员头上换儒巾”二六掀板唱腔,先生也做了大量的修改,使之更有杨派特色,也更贴近人物性格特征。[3]
版权声明:本站谱子来源于互联网或网友上传分享,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