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烛影摇红》,《能改斋漫录》卷十六:“王都尉(诜)有《忆故人》词,徽宗喜其词意,犹以不丰容宛转为恨,遂令大晟府(徽宗所置音乐研究创作机关)别撰腔。周美成(邦彦)增损其词,而以句首为名,谓之《烛影摇红》云。”王词原为小令,五十字,前片两仄韵,后片三仄韵。周邦彦演为慢曲,《梦窗词集》入“大石调”。九十六字,前后片各九句五仄韵。
2、“秋入”两句,点“雨”。此言秋夜中室内灯影幢幢;室外檐水嘀嗒,恰如琵琶单调的咚咚哀鸣声。“越娥”两句。此言越地多水泊,如今那些水泊也都被雨水盛得满满的,像一面面镜子般任由姑娘们挑选,去照影梳洗红妆。山色沾雨,青黛如洗,这景致也可与少女弯月般的黛眉一比高低。“相间”两句,言田野上黄绿相间,正当秋收时节,遥望城郊的西北面,是词人春天时曾经去游玩过的一处景点。“晚舂”三句承上。此言临近黄昏,捣米声此起彼伏,炊烟袅袅穿林缥缈,到处都散发出一阵阵新米煮成的米饭香味。“新稻炊香”句,也可知此词作于晚稻收获之后。上片给人们描绘了一幅越地秋雨图。
3、“清磐”两句,祈祷雨止。“炷”,即灯芯也。此言从清风中传来了一阵祈祷雨止的磬、鼓声,祈雨止的荷花灯也在雨中的积水处滋滋地燃烧着。“阿香”两句,引神话传说追究“霖雨”之因。“阿香”,传说中雷部推车女。据《后搜神记》云:“永和中,义兴人姓周,出都日暮;道边有一新草小屋,一女子出门,周求寄宿。一更中,闻外有小儿唤阿香声,云:‘官唤汝推雷车。’女乃辞去,夜遂大雷雨。向晓,周看所宿处,止见一新冢。”“玉女”,华山女神名。此处是说:秋雨绵绵不止,这可能是雷部那位推雷车的阿香姑娘,秋夜从梦中惊醒而啼哭不止的缘故吧?而华山女神却因为这“霖雨”不止,也在为人世间犯愁呢。“人驾”两句承上,引“XXX”神话传说,道出“玉女幽素”之由。因为女神的夫君还在人间远游,受此“霖雨”之阻,不能及时返回华山。所以在梧桐落叶,秋尽冬将至,夫君还没有归来之时,“玉女”只好无聊地把为他精心准备的宴食拿来独自享用。“采菱”三句,默祷雨止。此处是说:什么时候能够去绍兴的蓬莱阁中欢唱起江南水乡的《采菱》古曲,庆贺秋雨停止呢?“采菱”,应候晴天,所以词人选它作雨止的庆贺曲。下片重在祈祷雨止。
1、各类乐器中,筝、箫、笛、笙、管、埙、二胡、小号、钢琴、萨克斯等,在抒情达意方面各尽其妙,惟独琵琶的身影模糊。广东琵琶曲《喜洋洋》以其欢快激扬的声调芬芳远播,惜其抒情短促,一直不能令人心折。
2、第一部分属于叙事部分。这时的乐音舒缓,典雅,有如一位女子在月下花前,整妆静容,从容挥手,拨动心弦。声音一出,便有无限深情,那不是埋怨,不是呼唤,只是纯粹的叙述。那一丝一弦弹拨出来的是怀念?是厮守?是倾诉?是宣泄?都说不清,也许有,也许没有。你能够听到的,是清澈得不能再清澈的声音,是纯粹得不能再纯粹的心语。也许正是因为节奏平和舒缓,所以,音乐中的巨大伤感便从手指和丝弦之间,滴滴流淌。随着音乐的触手可及,月光、树影、流水、轻风、裙袂、素手……便一一在眼前浮现。你甚至可以看到哪一根手指在拨哪一根弦。
3、第二部分是抒情部分。有了第一部分的铺垫,第二部分的音乐就自然而然走向高亢。音乐在徘徊往复中直触情感的极点,在触摸到情感的极点以后,音乐迅速走低,继续是徘徊与犹豫,继续是反复与重叠,音乐回到平和之中。在音调陡然升高的变奏中,情感的宣泄和抒发达到了极致。这种极致是无限深情积累的结果,是欲诉还休的无言,是欲罢不休的XX,是欲哭无泪的伤感,是欲死还生的眷念。这种情感的极致带给我们的是深深的震撼。
4、这种震撼我们在《二泉映月》里面听到过,不过阿炳的二胡告诉我们的是一个男人的凄苦与抗争;这种震撼我们在《梁祝》里面听到过,《梁祝》告诉我们的是一曲悲剧爱情故事,有遗憾也有浪漫;这样的震撼我们在《江河水》里也听到过,那里面的愤怒控诉声声可闻,伤心欲绝的诉说断人衷肠。
版权声明:本站谱子来源于互联网或网友上传分享,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