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钢琴家安德烈·库德里亚科夫Dr.Andrei Kudriakov以优异成绩在2016年毕业于aspirantura 研究生院,并在萨拉托夫州立音乐学院获得了diploma“钢琴博士”。
2、3岁开始学习钢,最初依靠音乐中的钢琴旋律来模仿弹奏节奏及音调;7岁进入少年音乐学校学习基础音乐知识,后成功考入乌克兰南方师范大学钢琴系,师从柳德米拉格迪克并于2000年硕士毕业;硕士毕业后继续求学就读于敖德萨音乐学院声乐专业,师从艺术家、敖德萨音乐学院教授浮名科·亚历山大,并取博士文凭。
3、玛丽娜擅长的世界名曲多达上百首,曲目涵盖俄罗斯及意大利作品。她曾出演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女人心》、歌剧《浮士德》《乡村骑士》《叶甫盖尼·奥涅金》《黑桃皇后》等。
4、The repertoire and performance order are subject?to the actual performance on the day
1、《哈巴涅拉舞曲》(Habanera)又译作《阿伐奈拉舞曲》。原是非洲的黑人舞曲,后来由黑人传入古巴,又由古巴传到西班牙。这是一种中等速度的二拍子舞曲,旋律常常采用附点节奏和三连音,节奏富于弹性。
2、《西班牙舞曲集》中的第二首 (Spanish Dance No 2, OP 21 NO 2),d小调。哈巴涅拉(Habanera)原是非洲舞曲,经古巴传人西班牙,成为一种富于民族特色的舞曲,典型节奏为 2/4 节拍的附点节奏。乐曲在钢琴奏出的附点节奏背景上,依次呈现出三个主题,每个主题都加以变化反复,反复时逐渐加上拨奏、双弦等技巧,使旋律繁复华丽,最后在奔放的高潮中结束。
3、这首《哈巴涅拉舞曲》是萨拉萨蒂于1878年根据古巴民间舞曲阿伐奈拉的风格和节奏创作的,是作曲家萨拉萨蒂的四集8首《西班牙舞曲集》第一集中的第二首(op.21-2)。
4、本曲为d小调。典型节奏为2/4节拍的附点节奏。弱起的节拍和切分音、附点音符的大量应用给人以一种摇曳的感觉。它的曲调徐缓,并略带缠绵之情。乐曲在钢琴奏出的附点节奏背景上,依次呈现出三个主题,每个主题都加以变化反复,反复时逐渐加上拨奏、双弦等技巧,旋律跳跃而有生气,节奏强烈而有特性,最后在奔放的gao chao中结束。
1、哈巴涅拉又译作"阿伐奈拉"。一种源于非洲黑人的、流行于古巴的舞曲体裁。速度中庸,节奏采用第一拍带有附点的二拍子--2/4/(?)(?)。此体裁曾被法国作曲家比才和拉威尔用在作品中,如比才的《卡门》,拉威尔的《西班牙狂想曲》。
2、“哈巴涅拉”与“圆舞曲”“波尔卡”一样,都是西洋舞曲中的体裁。它起源于古巴,其音乐特点为中速,二节子。比如本站“钢琴乐谱”栏目中比才的《哈巴涅拉舞曲》所呈现的节奏型,就是这种舞曲典型的节奏型。
版权声明:本站谱子来源于互联网或网友上传分享,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