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秧歌小调大全(张掖档案信息网)
1、它们可以分为三大类型:其一以没鼓音乐表演形式为主的曲子戏,如平凉小曲,敦煌曲子,新疆曲子;其二是鼓子类说唱音乐,如兰州鼓子,青海平弦;其三是以汉族民间小调为主的丝弦曲子如榆林小曲等等。它们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共通性第一都是曲牌体音乐形式,且使用的曲牌相同或者相近;第二各类型的曲牌套曲连套方式相同或者相近。比如用【越调】开头的套曲必须以【越调】结束,以【背宫】开始的套曲也必须以【背】为结束;其三使用的伴奏乐器相同或者相近,比如都使用用三弦作为主奏乐器,都有一个被称为是四块瓦或者玉儿的打击乐器伴奏乐器;其四,演唱的大部分的故事内容相同或者相近;其五表演形式大体相同或相近,都属于坐唱或者半表演的形式,通渭小曲属于半表演形式。目前通渭小曲搜集整理出的脚本约有100多部,流行的曲牌大约有126个,其中纯器乐曲牌26个,除曲牌之外,通渭小曲也使用大量的民间小调音乐如绣荷包、小放牛、放风筝、十二月、割韭菜、闹元宵等等。
1、?通渭小曲是流行于通渭境内的一种地方曲艺演唱形式。长期以来,在民间广泛流传,是通渭民间文化娱乐生活中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群众基础相当雄厚,深为老百姓所喜爱。“通渭小曲”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曲调、曲牌和剧本。
2、?“小曲”音乐在通渭的发展不仅造就了几代民间老艺人的成型,同样,也正是这些老艺人丰富和发展了通渭小曲,他们把原有的“清唱”伴奏逐渐改造成了另一种表演形式——舞台伴奏,从此增添了当地民间文化活动新的色彩。清中叶,秦腔尚未流传到通渭之前和秦腔传入到通渭的初级阶段,小曲音乐就以舞台伴奏的形式经常活动在“庙会”舞台上,后来随着秦腔的蓬勃兴起,老艺人在一台戏中往往将秦腔音乐和小曲音乐联缀使用,把秦腔唱腔和小曲唱腔交互运用,他们把这种不同腔体并用的唱法叫做“风搅雪”。 清嘉庆年代以后,随着秦腔唱腔及伴奏音乐的日趋丰富和完善,秦腔艺人不再运用两种腔体并用的唱法,而是用秦腔代替了多年来“庙会”上的小曲音乐。小曲也从此回到了它原有的存在形式——清唱。但是小曲作为一种民间曲艺,受众群体极大,具有玩强的生命力,至今仍然是人们XXXX,喜庆之余,在庭院、地滩、村落里活动的主要文化娱乐内容,它带着百姓生活的真切感,久唱不衰,百听不厌,为广大XX群众所喜欢。 漫漫的发展历程,使它在不断汲取当地民歌营养的同时,无论在音乐旋律,节奏变化,还是速度减缓与强弱改变上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渐渐具备了自己的地域特色,成为今天的“通渭小曲”。
3、? “通渭小曲”的曲调到底有多少,很难统计。根据目前搜集、整理的情况,已经整理成形的有90个,娓娓动听。脚本故事情节浅显(多表现劳动XX生活)、表演风格XX悱恻、百听不厌、百看不烦、感染力很强,使人喜怒哀乐随兴而发。
4、? 一个完整的唱本,从“月调”、“背宫”入韵,以“紧述”、“岗调”等曲达到XX,再以“落背宫”进入尾声,用“月尾”收曲。中间根据情节、唱词,配上与之相适应的曲调,并且用曲牌音乐恰当地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套曲”。有时“单曲”和“套曲”可以参用,起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作用,并且用得恰到好处。如《兄妹观灯》(又名《下四川》)“套曲”和“单曲”结合,自绐至终热情洋溢。
1、在中国西北,每年春节,各乡村群众自发组织各种社火活动。社火规模从几十人到上百人,包括锣鼓手,舞狮等等。群众燃放爆竹迎接社火队伍,并赠予烟酒等礼物。社火经过之处,爆竹声声,锣鼓喧天,人山人海,气氛热烈。
2、社火在通渭已流传很长很久,通渭社火涉及音乐、舞蹈、曲艺、杂技、武术、戏曲、工艺美术等众多艺术门类。传统表演形式有春官、跑场子、纸马舞、蜡花舞、杂耍、小曲、旱船舞、狮子舞、高台、高跷、马社火等。作为当地汉族民间艺术瑰宝的通渭社火,以其独特的人文景观和传统习俗而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3、说到通渭社火,就不能不提到通渭小曲,通渭小曲在汉唐就已形成。明清亦盛,是流行与通渭地方的一种汉族曲艺演唱形式,俗称小唱。其曲调委圆润,优美动听,唱腔欢快明朗,节奏感强,颇富变化的音调,流畅朴素的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味。风趣生动,活泼自然,曲词和折押韵,意味深长。
4、通渭小曲,又叫社火曲。是古老的通渭民间歌曲种类之一,并在通渭民歌中占据极大地比重。其内容丰富,曲目较多,词,曲较定型化,多有完整的演唱文学脚本,艺术上较为成熟和完善。在全县范围内广泛流传。社火小曲是通渭民间传统曲艺的典型代表,分布于县内各村社。每年春节, 由当地群众推选一人任社火头,负责组织人员、编排节目、收拾服装道具以及演说打唱的各种器物。全村男女老少人人参与,《兄妹观灯》、《十杯酒》、《全家福》等是社火表演中的一项主要内容,曲调属北方小调,歌词多为欢庆场面的描述、质朴爱情的问答,反映生产生活的叙事、婆媳妯娌之间的矛盾等。唱腔粗犷中有着细腻,质朴中透着戏谑婉约,是民间文化娱乐的主要形式。
1、马营镇位于通渭县西部,距县城29公里,总流域面积33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121米。全镇现辖35个村民委员会、1个社区居委会、234个村民小组、10186户、42586人(其中农业人口9188户41316人,城镇人口998户1270人)。耕地面积14万亩,其中川台地3万亩,梯田1万亩,退耕还林3万亩,坡耕地7万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约7亩。年降雨量在400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3摄氏度,年总日照时数2200-2430小时,无霜期120天左右,属典型的内陆性半干旱半冷凉气候。
2、马营历史悠久, 民俗文化底蕴丰厚,交通便利,物产丰富,自古以来就是商家云集、贾客会聚之地。宝兰客运专线、天巉公路、马云公路穿境而过,镇区交通便利,通迅发达,人口集中,商贸繁荣,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唐代始为“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支路,自宋代以来“大华川”一直是牧养军马、茶马互市的基地之一,在明清时期有“小北京”之誉,被誉为甘肃省四大名镇之一。流传至今的民间艺术有小曲、剪纸、石雕、脊兽、秧歌、高台、皮影戏等,其中,以“马营小曲”为代表的“通渭小曲戏”在2011年被XXX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马营人才辈出,马营籍华人学者杨子恒当选为2006年度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华人;2004年将原黑燕乡、锦屏乡、马营乡合并为马营镇;2006年被省委、省XX授予“省级文明乡镇”称号,2014年被确定为全省新型城镇化试点镇。
3、全镇现有高中1所、XX初中2所、九年制学校3所、小学22所、幼儿园1所,高中在校学生2100名、初中学生1590名、小学生1973名、在园幼儿270名;各小学附设学前班幼儿102名;有教职工549人,其中公办专职教师505人,代课教师44人。2014年农业生产总值7400万元,粮食产量44万X,人均纯收入4587元,较上年增长601元,增长11%。全镇群众增收的主要渠道为种植业、养殖业和劳务输转。种植业以马铃薯、冬小麦、玉米、胡麻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小杂粮为主。全镇目前共有镇干部215人;基层党组织43个(其中机关支部1个、党总支1个、联合支部1个、社区支部1个、村党支部35个、产业协会支部4个);党员1313名。
版权声明:本站谱子来源于互联网或网友上传分享,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